美国化工巨头陶氏化学计划在全球范围内裁员1500人,约占员工总数的4%。
陶氏化学近日宣布,为了应对宏观经济的持续不确定性,以及增强公司的长期竞争力,将通过实施降低资本支出和裁员两大措施,以节省每年约10亿美元的成本。
其中,降低资本支出的具体措施包括通过减少服务和第三方合同工的支出,实现每年5亿美元至7亿美元的直接降本。
陶氏化学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吉姆·菲特林(Jim Fitterling)表示,“虽然这些决定很困难,但我们必须继续采取积极行动来降低成本,同时应对缓慢的宏观经济复苏。”2025年,公司将继续评估加强竞争力的方案,并在必要时采取进一步行动。
该公司表示,将在2025年第一季度记录2.5亿美元至3.25亿美元的费用,用于降本裁员。
这是陶氏化学继2023年之后的又一次大规模裁员。2023年1月,陶氏化学宣布在全球范围内裁员约2000人,裁员规模相当于员工总数的5%。
2024年,陶氏化学全球净销售额为429.64亿美元,同比减少3.9%;息税前利润(EBIT)为25.88亿美元,同比减少约7%。
对于业绩下滑,陶氏化学表示,主要受包装和特种塑料业务拖累,该业务占该公司收入的一半以上,报告期内主营产品量价同比均下滑。
巴斯夫发布的2024年初步数据显示,其业绩呈现下滑趋势,全年销售额预计653亿欧元,低于2023年的689亿欧元,扣除特殊项目前收益预计79亿欧元,略低于其最初80亿欧元的目标。其中提出了业务调整方案:
农用化学品业务:计划在2027年之前让农用化学品业务做好首次公开募股(IPO),巴斯夫可能会保留少数股权。
电池材料业务:公司将为其电池材料业务寻找合作伙伴,会寻求填补现有的电池材料生产能力,而不是建造新工厂。
涂料业务:对于涂料业务,将探索战略选择,包括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或出售,近期准备剥离其在巴西的装饰涂料业务。
环境催化剂和金属业务:环境催化剂和金属业务中用于内燃机车辆的催化转化器部分,公司将寻求合作,打算保留化学催化剂业务并已转移至工业解决方案部门。
巴斯夫多次提出裁员,因芬兰工厂临时许可被撤,将无限期裁员,影响约两位数的员工;决定在德国路德维希港停止与己二酸、环十二酮、环戊酮相关的生产,将影响约180名工人。
英威达:决定停止德克萨斯州奥兰治的工厂生产,到2024年底,约240个将被裁撤。
3M公司:已经不断裁员,截至2023年4月,年度总裁员高达8500人,几乎占到公司总人数的1/10。
索尔维:宣布将与其社会合作伙伴协商,停止在法国Salindres工厂生产TFA及其氟化衍生物,并预计在2025年初至10月期间导致68个职位被裁减。
奥升德:将于2025年2月关闭位于南卡罗来纳州的格林伍德生产基地,并将聚合物业务转移到上述彭萨科拉生产基地,约有200名员工受到影响。
PPG:宣布将在美国和欧洲裁员1800人,此举是其成本削减计划的一部分。
日本帝人集团旗下的帝人芳纶:计划关闭位于荷兰的芳纶纤维生产基地,涉及裁员15%。
汉高:开启了重组计划的第一阶段,彼时,该集团在全球范围内裁减了约2000个职位。
Syensqo:宣布调整其组织结构的计划,拟议裁减约300至350个职位。
宏观经济压力:全球经济增长放缓、通胀高企、供应链波动(如欧洲能源危机)导致企业利润承压。陶氏化学CEO吉姆·菲特林直言,裁员是应对“缓慢复苏的宏观经济”的必要手段。
行业竞争与转型需求:化工行业面临绿色转型压力,传统业务收缩倒逼企业优化结构。例如,巴斯夫将资源转向高附加值产品线,同时削减低效产能。
技术替代与自动化:AI技术的普及加速了人力成本削减。Meta通过淘汰“低绩效员工”优化效率,而化工企业则通过减少合同工和引入智能化生产降低人工依赖。
陶氏化学计划将节省的成本用于高增长领域,如可持续材料和数字化解决方案;
然而,这场裁员风暴对普通员工的影响深远。从传统制造业到高新技术行业,岗位的“AI替代率”持续上升,未来人才市场将更注重与技术的协同能力。企业能否在降本与创新间找到平衡,将成为决定其生存的关键。
50万人的裁员数字背后,是全球经济格局重塑的阵痛。无论是化工巨头还是科技新贵,唯有通过结构性改革和技术革新,才能在寒冬中觅得生机。而对个体而言,适应变革、提升技能,或许是为数不多的破局之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