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年伊始,乐山市五通桥化工园区内,福华新材料一体化产业园一期20万吨/年(100%)工业级双氧水、2.5万吨/年聚偏氟乙烯(PVDF)等项目加快建设。与此同时,福华通达化学股份公司(以下简称“福华化学”)农化循环产业园的自动化生产装置高效运转,一批批草甘膦产品装载上车,启程销往全球80余个国家和地区。这些生动的场景,正是乐山绿色化工产业蓬勃发展的生动写照。
当前,乐山市正紧紧围绕“工业强市、文旅兴市”发展战略,加快构建“241”现代工业产业体系,着力推动重点产业建圈强链,把绿色化工产业作为千亿级优势产业集群孵化培育,加快建设西部绿色化工基地、四川省首批国家级绿色化工园区、中欧化工合作产业园,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化工产业生态圈;已初步形成以盐磷化工为主的绿色化工产业体系,拥有以福华化学为代表的行业龙头企业。
绿色化工是乐山市确定的13条重点产业链之一。作为该市绿色化工的龙头企业,福华化学在推动产业链建圈强链中发挥着积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。
福华化学是一家集矿产资源开发、基础化学品与精细化学品应用研发于一体的全球综合性化学品企业。公司跻身“全球农化企业20强”及“中国农化企业10强”,连续9年入选中国石油和化工企业500强,被工信部认定为“绿色工厂”。公司年矿产资源开采能力达400万吨、化学品生产能力达350万吨。其草甘膦产能在全球排名前三,所产草甘膦原药被工信部认定为“单项冠军产品”,草甘膦原粉出口量连续6年位居国内首位。
近年来,福华化学以“绿色低碳、数字赋能”为战略引领,将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,持续强化科技创新驱动,深化循环产业链建设,不断提升自动化、智能化、数字化水平,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,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。
在技术创新方面,福华化学通过“自主研发+联合开发”的方式,持续推动工艺技术创新。研发的甘氨酸法无钠高纯草甘膦原药技术解决了行业“卡脖子”难题,并储备了湿电子化学品、高端磷系阻燃剂、新能源电池材料化学品等先进技术。截至目前,公司已拥有授权专利136项,其中发明专利83项。一系列技术创新,不仅推动了公司在经济效益上取得显著成效,还为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树立了标杆。同时,公司通过产业升级(自动化改造),建设风控矩阵/大监督管理体系、杜邦安全体系等举措,推动企业的数字精益发展,提高本质安全水平和生产效率。
谈及未来发展,四川省化工行业协会会长、福华化学董事长张华表示,作为四川省六大优势产业之一的能源化工产业,经济总量大、产业链条长、产品种类多、产业配套全。但同时也存在化工产业大而不强、技术创新成果多转化少等问题。因此,应该对全省化工产业进行“一盘棋”的考虑,结合各市州的资源能源优势、产业配套情况进行科学规划,避免低效的资产能源利用和过剩产能重复建设。福华化学将积极参与其中,为乐山和全省化工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。为进一步延链强链,福华化学将依托自身矿产资源和循环经济优势,与国际国内先进化工企业强强联合,加快建设总投资约220亿元的福华新材料一体化产业园,推动乐山打造中欧化工合作产业园。
化工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。乐山作为全国老工业城市和全省重要的盐磷化工产业基地,拥有良好的绿色化工产业基础和发展前景。
市经济信息化局党组书记、局长唐代祥介绍,乐山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,盐卤矿、磷矿、萤石矿等资源富集,同时水电资源丰富,为绿色化工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。乐山还具备规模优势的产业基础,拥有福华化学、和邦等35户规模以上化工企业,已具备485万吨原盐、110万吨纯碱、81万吨烧碱、110万吨氯化铵、4.5万吨黄磷、20万吨草甘膦、15万吨双甘膦、5万吨蛋氨酸的年产能;拥有化工产业自主科技专利近200项和多个国家级、省级创新平台。
在产业承载方面,五通桥化工园区规划面积11.29平方公里,已认定为省级化工园区,为承载乐山市绿色化工产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。犍为-马边飞地化工园区规划面积2.5平方公里,已经达到省级化工园区认定条件。夹江县、井研县也积极投身化工园区建设筹备工作,为化工产业集群化发展筑牢了空间根基。
在营商环境方面,乐山市也持续优化。成立了绿色化工产业推进工作专班,实行链长负责制,统筹推进企业引育、项目建设、要素保障以及跨区域合作等工作。按照乐山市重点项目“七包四主”要求,开展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,为化工项目生成、落地提供保姆式服务,确保项目早落地、早见效。
对于乐山绿色化工千亿产业的战略定位和主攻方向,唐代祥表示,乐山市将依托福华化学等龙头企业基础和资源优势,探索化工园区国际合作共赢模式,积极承接产业转移,加快形成结构布局合理、资源高度适配、产业集约集聚、绿色安全低碳、产业深度耦合的产业集群,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化工产业生态圈。重点聚力盐化工、磷化工、氟化工等产业板块,促进化工产业全链条发展。目前,乐山市围绕绿色化工产业,已规划重点项目51个,拟建设重点项目24 个、总投资900多亿元。
乐山正按照“节奏更快、效率更高、质量更优”工作要求,推动产业发展“紧起来、动起来、跑起来”,以开放合作的姿态推动绿色化工千亿级优势产业集群加速崛起。(张清)